|
|
上海制造业:在沉寂中醒来 |
【作者/来自】网站管理员 【发表时间】2006/12/17 【点击次数】1270 |
当前位置:刀片 >>>数控模具 >>>上海制造业:在沉寂中醒来 相关产品:剪板机刀片
重塑上海制造业基地已成骑虎之势。但上海自身资源缺乏,经营成本相比其他城市更显昂贵,所以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拼资源、拼价格绝非上海所长。上海不得不将技术领先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关键。
上海是中国的工业重镇,上海制造的产品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风靡全国、供不应求。上海牌手表、金星牌电视机、永久牌自行车、蝴蝶牌缝纫机、回力牌球鞋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曾代表了几代上海制造业的辉煌。
但今天,这些产品已经离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。有的已淡忘在岁月的长河里,有的则难续昔日的荣耀。
上海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?在过去的两年中,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。
梦里依稀“上海牌”
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,前身是上海胶鞋六厂。1935年,“回力”商标便已注册,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幻,“回力”一度成为中国运动鞋类的第一品牌。但现在,许多商场都难以看到它的身影。
上海市市长韩正曾担任过这家70年老厂的党委书记。对于上海传统品牌的没落,他有着深刻的体会。
在接受CCTV-2《经济半小时》的采访时,他曾感慨道:“这双鞋我们在上中学时候也穿过。那个时候如果一个中学生能有一双这样的鞋,就感觉很高兴了。但这个品牌慢慢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品牌是什么?品牌后面是技术,是知识产权。你这个品牌要站得住脚,就必须不断提高你的知识含量。但在这方面,我们仍很缺乏。”
据调查,十年前上海的152个名牌产品,目前已有三分之一彻底消失。而剩下的三分之二,也大多在市场中苦苦挣扎,艰难维持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上海制定了“三二一”的发展战略。所谓的“三二一”,即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,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像很多国际大都市那样提高到70%以上。但在十多年的实践之后,上海发觉自己走了很长一段的弯路。
根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,金融业2003年对上海市GDP的直接贡献率为10.1%。与GDP出现连续第12个年头两位数增长的高歌猛进相比,上海金融保险业的增长却显得明显地滞后。其实,2003年并非是金融业对上海GDP直接贡献率的第一次下降。2004年以来,上海的人寿保险更是出现了负增长。
上海开始决定将产业重心重新向第二产业回归。过去“三二一”产业发展的排序已转变为目前的“二三产业共同推进”发展战略。
这一产业重心调整的原因,浓缩了上海改昀床捣⒄沟墓獭?br /> 重塑制造基地
1978年以来,上海制造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,从1978年至1990年,主要是加强轻纺、增加产能、建设宝钢、发展汽车,开展恢复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,使轻重工业大体平衡。第二阶段,从1990年至2000年,主要是突出重点、培育支柱、优化布局、提升重化,从发展八大重点行业到形成六大支柱产业,工业从调整中发展转入发展中调整。第三阶段,从2000年至现在,主要是强化创新、提升能级、发展装备、建设基地,全面启动科教兴市战略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。
(源自:第一财经日报) |
【关闭】 |
|
|
|